如你所料,你需要增加白天潛水時的裝備,包括兩盞光源(主燈和備用燈)、化學螢光棒、用於標記出水位置的閃光燈,以及一個指南針。使用手套也很重要,以避免被岩石割傷,同時需穿著保暖衣物。

照明設備
- 主燈是潛水過程中的主要光源。為了充分享受體驗,它必須是最亮的。建議選擇功率20瓦以上、續航時間超過45分鐘的潛水燈而非手電筒。你有兩種選擇:一是可充電式(雖然價格較高,但若經常夜潛,成本很快就能攤平),二是電池式燈具。
- 當主燈電池耗盡時,備用燈就派上用場。它不需要太亮,但必須提供足夠光源以找到返回路線。
- 化學螢光棒能讓同伴在燈具失效時定位你的位置。如果是團體潛水,建議選擇不同顏色以區分領隊與壓隊潛水員。注意這類螢光棒僅用於定位,不可作為照明光源,其持續時間約為12小時。
- 將閃光定位燈置於高處(如船錨端、礁石出口的巨岩或預定出水點),它們能幫助你找到歸途。
建議額外攜帶陸用手電筒用於著裝準備,避免浪費潛水用燈的電力。

指南針
若計劃長距離移動,指南針在夜潛中不可或缺。夜間能見度僅限幾米,且日間用於自然導航的參照物幾乎完全消失。
最佳潛點選擇
初次夜潛應選擇避開大浪、強流且潮差小的保護區。相比船潛,更推薦從岸邊入水(選擇車輛可直達的小灣方便裝備搬運),且最好在日間已潛過、容易辨識方位的地點。
夜潛無需大深度即可享受樂趣。務必保持在安全極限內,避免進入減壓狀態。
當你適應黑暗後,可更挑剔地選擇潛點。以下是進階建議:

等待日落後兩小時再下水,此時海底夜間生態最活躍。
- 選擇多「洞穴」的岩礁區——白天躲藏的生物會夜間出沒覓食。
- 避開無裂縫的峭壁,這類日間生態豐富的區域夜晚會變得空蕩,讓你大失所望。
- 海底洞穴和沉船日夜生態反差最大,但因易迷失方向,不建議潛入。
- 沙灘潛水會帶來驚喜:日間看似荒蕪,夜間卻生機盎然——許多生物白天埋藏沙中,夜晚才離開巢穴。
當你用手或蛙鞋划水時,會激發螢光現象。這是因水中具有生物發光特性的微生物(如夜光藻)被擾動所致。初次目睹時...簡直是魔法。
潛水規劃

首選滿月之夜進行夜潛——月光能簡化裝備準備,且在淺水區提供一定光源輔助定位。
- 檢查所有裝備並攜帶備品與工具,你不可能在深夜22點的礁石旁找到潛店租調節器。
- 確認所有照明設備電量充足——沒人想在全黑中「摸潛」。
- 攜帶至少雙倍於預計潛水時間的照明資源。
- 妥善設置定位燈(如船錨基部、3米減壓停留點),它們是指引歸途的明燈。船潛時需確保船隻開啟定位燈,且船員全程監控。
- 下水前與同伴複習所有手勢,包括夜潛專用信號。
- 保持小組規模——超過四人即成「群潛」。
- 查詢潛點海況、潮汐與洋流,特別是大西洋或受潮汐影響的熱帶海域。
- 向主管機關報備夜潛計劃——軍事區、保護區、漁場等可能禁止潛水。
- 嚴格遵守空氣三分法則:三分之一用於去程,三分之一返程,最後三分之一為安全儲備。
- 預先確認夜間營業的醫院與急救中心位置,以防意外時耽誤救治。
- 結束後清點所有裝備。
水下階段與日潛的主要差異在於視野受限於燈光範圍,容易迷失方向。以下技巧能幫你應對:

燈具使用技巧
- 避免直射潛伴眼睛或持續晃動燈光。
- 全程保持至少一盞燈亮以便同伴定位。
- 船潛時讓船隻保持在視線水平線以利辨識。
- 入水前確認水流,並穿戴完整照明與浮力裝備。
- 到底後,組長需固定船錨並確保結束時能順利起錨。
- 保持良好浮力避免碰撞同伴或破壞珊瑚。
- 上升時依深度表/電腦表控制速度——黑暗中易失去深度感。
- 別讓燈光在水底耗盡——摸黑潛水絕非樂事。
- 減少長距離移動,細察夜間現身的小型生物,每寸海底都可能藏著驚喜。

顯然,你不能毫無準備就嘗試夜潛。建議先參加正規潛水課程,教練除了專業訓練,還會帶你領略海底「夜生活」的魅力。這樣,你才能真正準備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