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配備壓縮空氣的自主潛水裝備由英國人William H. James於1825年建造。該裝備為一種圓柱形容器,通過肩帶固定於身體周圍,充氣壓力為30 kg/cm²。其配備一具與容器相連的前窗頭盔,使淺水作業成為可能。

現代調節器的雛形出現於1865年,源自礦業工程師Benoit Rouquayrol與海軍軍官Auguste Denayrouze的研究成果,他們將此發明命名為「aeróforo」。該裝置由容量0.8公升的金屬儲氣罐構成,儲存通過壓縮機從水面輸送的30 kg/cm²壓縮空氣。潛水員可通過連接管道的壓力閥與咬嘴按需呼吸。其突破性在於能暫時脫離水面供氣源,提供有限自主性。此外,他們還改良傳統頭盔的面部接合設計,提升水下視野。


进化相当可观



1926年8月,法國海軍軍官Paul Gaston Yves Le Prieur在巴黎泳池測試一套自主裝備:3公升氣瓶充壓至150 kg/cm²。儘管需靠手動閥調節恆定氣流,但成功採用早期全面罩設計。頭盔視窗大幅擴增,顯著改善視野。缺點是潛水員需配戴重靴垂直行走於水底。此裝備曾測試至50米深度。

1935年,首款潛水蛙鞋問世。受達文西設計啟發,由法國海軍指揮官Louis de Corlieu以橡膠製成,徹底革新水下移動方式。其餘輕裝組件(呼吸管及覆蓋鼻眼的潛水面罩)於1938年首次取得專權並商業化。

直至1942年12月,法國工程師Emile Gagnan與海軍中尉Jacques Yves Cousteau發明需求式調節器「aqualung」,正式開啟水下探索新紀元。Cousteau於1943年7月成功測試,同年10月由法國泳將Frédéric Dumas於蔚藍海岸峽灣使用三支5公升氣瓶(充壓150 kg/cm²)下潛至64米。


学会使用调节器

該調節器為「雙管式」設計,兩條管道分列頭部兩側連接咬嘴。採用三級減壓艙結構:高壓艙、環境壓力艙與低壓艙,氣泡經後置環境壓力艙排出,全程不干擾視野。

重要里程碑:

  • 1948年,Frédéric Dumas下潛至93米
  • 1957年,西班牙人Eduardo Admetlla於卡塔赫納(西班牙)以開放式裝備潛至100米
  • 法國人Louis Lourmais首創永凍層冰下潛水紀錄
  • 1959年,意大利潛水員Olgiani、Noveli與Falcó以壓縮空氣潛至130米

至今這些紀錄已被多次刷新。當前自主潛水深度紀錄保持者為美國人Jim Bowden的28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