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納提克號」,這個名字由倫敦薩穆達兄弟造船廠賦予這艘1,776噸、90米長的蒸汽船(同時具備帆航能力),於1862年12月下水。一年後,它被納入P&O輪船公司旗下,負責從蘇伊士經孟買至中國的客運航線。
當時,這艘船承載著許多殖民者從英國本土前往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第二段旅程。由於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航運公司會將乘客送至亞歷山大港,再經陸路前往蘇伊士重新登船,以此避開繞行非洲的危險航線。

最後的航程
1869年9月的第二週,菲利普·巴頓·瓊斯船長指揮的卡納提克號在蘇伊士裝載貨物。除了34名乘客與176名船員外,甲板上還堆滿貴重物資:棉花、金屬板、郵件,以及運往印度鑄幣局的4萬英鎊現金。
9月12日星期日,卡納提克號終於啟程前往孟買。瓊斯船長熟知這條航線的危險,尤其是蘇伊士灣一帶,因此日夜駐守艦橋親自指揮。船隻保持11節航速,直到23:40看見阿什拉菲燈塔——恰逢交接班時刻,大副接替了指揮。
凌晨1點,大副發現前方的沙德萬島,但舵手卻莫名將航向轉至46°,繼而偏至51°。18分鐘後,船體猛然撞上礁石。儘管全速倒車已無濟於事,珊瑚礁仍撕裂了右舷船殼。

船長評估損傷後,認為可通過排水與拋棄部分棉花貨載暫時維持浮力,決定讓人員留守。次日,儘管持續進水,抽水泵仍勉強支撐著船體。乘客情緒穩定,船長選擇等待救援。
遲來的希望
同公司的蘇門答臘號原定當日經過此處前往蘇伊士。船長期盼其能施援,避免210人冒險撤往遙遠的沙德萬島。晚餐照常供應,但整夜守望始終未見救援船蹤影。即便部分乘客要求撤離,船長仍決定再守一夜。
9月14日凌晨2點,海水淹沒鍋爐艙,沉船已成定局。直到上午11點,船長才允許婦孺登艇。就在此刻,船身斷裂,船尾數分鐘內沉沒,帶走5名乘客與26名船員的生命——在珊瑚礁上擱淺漂浮的34小時,終究太長。

殘骸其餘部分迅速下沉,人們在碎片中掙扎求生,最終攀上漂浮的救生艇。男性輪流划艇日夜兼程,穿越珊瑚礁群抵達沙德萬島。被潮水推上岸的棉花成了禦寒物,直到他們望見期盼已久的蘇門答臘號。
返回蘇伊士後,船長被召回英國接受調查。舵手因未核實燈塔位置被判失職,禁航9個月。瓊斯船長——這位年輕卻經驗豐富,橫跨亞洲與大西洋航線的航海者——自此自願永離航海生涯。
卡納提克號潛水探索
這艘壯觀的沉船位於沙布阿布努哈斯礁區,沙德萬島以北兩英里,朝向蘇伊士運河入口的戈巴爾海峽。
與「吉安尼斯D號」及「克里斯歐拉K號」兩大沉船比鄰而臥,一次潛水即可淺探三處遺跡。

卡納提克號左傾於27米深的沙石海床上。朝東的船首最淺(18米礁壁處),螺旋槳則沉在27米處。儘管斷裂,兩部分仍奇蹟般相連。
船尾是最精彩的區域,建議潛水時由此開始(最深點)。保存近乎完好的尾樓有七扇方形舷窗,下方可見船舵與三葉螺旋槳——這艘蒸汽帆船混合動力的珍品,曾是同類最後的榮光。
沿船舷探索時,會見到沉沒前用於撤離的救生艇吊架。鋼木結構的船體整體完好,但木質部分已幾乎腐蝕殆盡。
另一必訪處是船艙內部。消失的甲板下,鋼架結構形成幽靈般的通道。自然光透過孔洞灑落,但建議攜帶潛水燈觀察細節:無數彩色軟珊瑚已在此築巢。

貨艙內仍散落棉花包與金屬殘件,傳說中未回收的1.8萬英鎊硬幣或許藏身某處。中段可見巨大的燃煤鍋爐與四缸倒置引擎。
最後來到最淺處(18米礁岩上的船首)。銅製艏箍仍緊扣著昔日的斜桅基座,其下的船首像旁,至今依稀可辨船名。
結束潛水前,沿礁壁上浮時會遇見成群的珊瑚石斑魚(Cephalopolis miniata)與蓑鮋(Pterois volitans)——它們已將沉船變為海底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