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高溫、著名的亞速爾高壓...讓我們苦惱的是遲遲不下雪。雖然滑雪活動仍高度依賴天氣條件,但人工造雪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特別是在西班牙滑雪場這種氣候條件不盡理想的區域。不過別擔心,您可以透過這個連結查詢更多滑雪場的相關資訊。

如今只需兩三場大雪,滑雪場就能憑藉這項科技奇蹟,在整個雪季維持雪道的最佳狀態。讓我們深入了解其運作原理。

首先要明確的是,「人工」雪其實就是真雪,不含任何化學添加物,唯一的區別在於它是通過機器製造的,因此近年來更傾向稱其為「生產雪」。雪花本質上是冰的結晶體。自然情況下,水從河流、海洋和湖泊蒸發,當空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狀態時,便會以降水的形式回歸大地——若溫度足夠低,就會形成降雪。在下落過程中,冰晶會持續吸附更多水分子,形成我們熟悉的雪花結構。


 人造雪


雪花的類型

造雪機的作用就是加速這個自然過程。跳過蒸發階段,直接從水庫、湖泊或河流抽水加壓輸送至造雪炮。高壓空氣會將水霧化噴出,低溫環境會使這些微細水珠凝結成冰晶,最終形成。雖然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這些冰晶呈不規則顆粒狀,與自然雪的結構略有差異,這主要是由於製程速度較快所致。

並非所有人造雪都相同。實際上可以根據需求調整雪質。首要考量是控制含水量。雖然乾雪(低含水量)通常因滑行特性更適合滑雪,但製造較濕的雪往往更具實用價值——主要原因是體積更大,能快速覆蓋被滑雪者磨損的區域。或在雪季初期先製造高密度基底雪,後續再覆蓋表層乾雪。維持雪道品質的關鍵在於持續低溫環境,並配合壓雪機進行專業整備。

 从炮中射出人造雪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造雪頻率。「新鮮雪」總是能帶來更佳的滑雪體驗。理想做法是在雪季初期製造大量高密度雪作為基底,之後根據天氣條件盡可能頻繁地補充乾燥輕盈的新雪

  • 水源

基礎要素。 雖然超過80%可滑雪區域都配備造雪炮的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單位時間造雪量,這直接決定滑雪場能否及早開放,或在雪季中持續補充新雪。這些都取決於可用水量泵送能力

水源充足時,如何將其轉化為雪?關鍵在於輸送前先將水降溫。從物理學角度,當水結冰時會釋放熱量直至完全結晶。理論上這個過程在0°C發生,但實際上這僅適用於特定條件(蒸餾水、1大氣壓)。

 人造雪粉


普通溫度計顯示的是「乾球溫度」。這個數據對日常穿衣有參考價值,但對造雪而言遠遠不夠。必須同時掌握環境濕度

以人體為例:當氣溫25°C、相對濕度95%時,我們會感到悶熱並開始排汗。這些汗液在潮濕環境中難以有效蒸發;反之在30度高溫但濕度僅20%時,散熱效率更高,實際體感反而較舒適。

同樣原理適用於造雪過程。當濕度達100%(空氣飽和)時,乾濕球溫度會重合於露點。但當環境乾燥時,即使溫度計顯示高於0°,由於空氣吸濕能力強,造雪炮噴出的水霧仍可能結冰。在極低濕度條件下,造雪臨界溫度可達4°C左右。


佳能无气



  • 空氣

系統運作的核心。 空氣在造雪過程中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將水分解成適合凍結的微粒並噴射出去;另一方面,氣流本身會啟動冷卻程序。讓我們解析這個機制。

首先要理解氣體壓縮的特性。空氣作為混合氣體具有可壓縮性——相同體積的空氣經壓縮後會佔據更小空間,同時導致壓力上升。根據氣體定律,壓力增加時溫度也會升高,但這個熱量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主動消除

壓縮氣體膨脹時,會產生逆向過程:釋放機械動能的同時吸收大量熱量。這正是空氣的關鍵作用——機械能負責霧化水分子,而吸收的熱量則來自水體本身,實現降溫效果

系統效能指標

評估造雪系統的空氣相關效能時,需考量兩個變量:一是壓縮機每分鐘處理的空氣體積(立方公尺/分鐘),二是壓縮壓力值

壓縮程序通過多級壓縮艙串聯完成,各級之間設有渦輪裝置。通常分2-3個階段進行,最終壓力可從常壓(1atm)逐步提升至2、5甚至10倍大氣壓。

雖然多數系統在5atm壓力下運作,但壓力值越高,產生的機械能越強,能在更高環境溫度下造雪。若壓縮機組容量允許,也可在較低壓力下同時啟動更多造雪炮。


 制造人造雪


效益最大化

高壓空氣壓縮成本昂貴(單台壓縮機組造價可達30萬歐元,滑雪場全年燃料、維護及人力支出更可能突破120萬歐元),因此企業會極力提升每立方公尺空氣的利用率

如前所述,空氣壓縮時溫度會急劇上升。初級階段可用水冷卻,但在最終壓縮階段,溫度可能飆升至110°C。若直接使用,膨脹產生的冷能將無法有效冷卻水霧,因此需通過後冷卻器(aftercoolers)進行降溫處理。

這個程序還有另一重要目的:空氣中的水氣(不可壓縮)進入輸氣管道後會逐漸凝結,不僅縮小管徑影響效率,更可能造成危險的壓力峰值。最嚴重的是導致造雪炮獲氣量不足,產生過濕的雪質甚至冰層。後冷卻器能將這些水氣凝結成純水排出

整個空氣系統的終極目標是製造質地均勻的雪。若壓縮品質不佳,會造成雪道不同區段甚至相鄰造雪炮的產出差異。完善的設備維護與足夠的系統容量,能在不顯著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生產更多高品質雪量


  • 造雪炮
類型與運作原理:

簡而言之,造雪炮就是讓水與空氣匯合的管道——前者是原料,後者提供動力與冷源。聽起來簡單?製造商可花了大力氣實現。

主要分兩大類:無氣壓式(西班牙稱低壓型)氣水混合式(高壓型)

低壓造雪炮:

可選擇固定或移動式安裝,只需水源電力。筒狀結構邊緣配備類似花園灑水器的噴嘴,中央風扇負責二次霧化並遠程噴射

這類設備因無需空氣壓縮系統而成本較低(單台價格仍超過1.2萬歐元,不含安裝),但存在移動困難等缺點。雖然造雪量可觀,需沿雪道鋪設高壓電線。

 正在制造人造雪


高壓造雪炮:

目前滑雪場主流選擇,市面有十多種型號。早期模型效率低下,僅在嚴寒條件有效。1970年代中期改良後仍與現代設備在易用性、效率及穩定性上有明顯差距。

價格區間360-1,800歐元仍屬高價產品,價差主要反映產能最佳工作溫度範圍。多數滑雪場採取逐步更新策略,在設備故障或擴建時替換。

理想造雪炮應具備:結構簡潔防凍設計遠程噴射能力、寬溫域適應性雪粒均勻能耗效率高(減少壓縮空氣需求同時降低噪音),以及輕便易移動的特質。


 佳能空气-水



  • 電腦系統
不可或缺的助手。 造雪過程中人力與能源佔成本最大比重,電腦化控制能將這些支出最小化

一方面實現泵組與壓縮機的中央控制,同時根據即時氣象數據動態調整生產參數確保雪質。

能源管理主要通過:監控即時用電量避免超約;掌握各設備運作狀態水流量與壓力值以及壓縮空氣存量

 大炮射击人造雪


操作員藉此能單擊啟停設備,精準匹配系統需求,避免能源浪費。

生產高品質雪的最大挑戰在於精確控制每立方公尺雪的含水量——這直接影響雪的重量與滑行特性。傳統方式需專人現場調校,依經驗調整混合比例。

這種主觀判斷存在明顯變數。現代系統通過山區氣象站網絡每台造雪炮獨立計算參數。雖然現場作業依然辛苦,但電腦化控制大幅減少人為誤差,生產出更均勻優質的雪


 造雪


人工造雪與環保:必然衝突?

關於人工造雪最常見的疑問就是其環境影響。首先要明確:製程僅使用水,完全不含化學添加劑。那麼這些水資源會破壞環境嗎?

以中型滑雪場每分鐘使用3.5萬公升水(可製造85立方公尺雪,足夠覆蓋足球場達1公尺厚)的數據來看,確實耗水量驚人。

但需考量:若無人工造雪,許多滑雪場將難以維持營運,導致周邊就業與商業活動萎縮。實際上,造雪對環境的影響極其有限

應建立正確比較基準:3.5萬公升看似龐大,但相較於50x20公尺、深1.5公尺的標準泳池(容積150萬公升),或自然水體量體,這個數字其實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水資源並非單向消耗。沉積在山區的雪層融化後回流至儲水系統實現循環利用。本質上是延長水在山區的滯留時間,最終在雪季結束時回歸河流

 照顾人造雪


僅有極少量水會通過蒸發/昇華進入大氣。何況一場50公分的自然降雪,其含水量就相當於滑雪場全年造雪用水量

結論很明確:人工造雪並非環境殺手,反對聲浪往往源於資訊不足或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