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潛水教練都遵循教學原則,他們明白每位學員的學習節奏各不相同。本文專門為需要更多時間、關注和練習的學員提供一系列實用指南——這些方法極其簡單卻效果顯著。

千般疑問與擔憂
曾有人和你一樣恐懼,他們不斷自問:「腳下究竟有什麼?會遇到什麼生物?牠們會如何反應?我在水下能正常呼吸嗎?氧氣是否足夠完成潛水?會不會產生幽閉恐懼?對了,如果潛水服在岸上就覺得緊,水下會不會更窒息?」
每種恐懼都需個別化解。要戰勝這些阻礙我們體驗潛水樂趣的念頭,關鍵只在時間與練習。
水下與「生物」的接觸
關於海洋生物,請記住:通常是你打擾牠們,而非相反。只要不觸碰、餵食或侵入牠們的生存空間,就能避免防禦性反應。況且這些生物會主動遠離你這個「吵鬧的泡泡怪」。
我們的目標是觀察水下生態、享受樂趣並保護海洋環境。生物只會謹慎地打量你。參加PADI潛水課程認識水下動植物——當你了解後,只會更迷戀而非畏懼。
初嘗浮力體驗
首次穿著潛水服時,你會覺得「緊繃到窒息」。但這是錯覺! 所有初學者都有此感受。它絕不會阻礙血液循環,但必須貼身以防止過多海水流入導致失溫。

入水後你會發現:穿著濕式潛水服無需費力即可漂浮。潛水服浸濕後會自然貼合身形。趁此時閉眼放鬆,進行深長呼吸——徹底吐氣後,讓水流輕托你的身體。
如何通過調節器水下呼吸?
試著回想登頂山峰後的呼吸方式:你是否會深吸一口清新空氣,屏息數秒再緩緩吐出?這正是潛水時的呼吸要領,尤其在疲憊、焦慮或恐懼時。
這種本能「愉悅機制」能快速恢復狀態,讓呼吸回歸正常節奏(約2秒吸氣、1秒屏息、3秒呼氣)。
一旦感到疲勞就重複此步驟,立即停止活動,示意同伴,調整呼吸!
切記要避免陷入「理性斷線」的恐慌狀態。

如何識別恐慌前兆?
恐慌演變鏈如下:疲勞→焦慮→恐懼→恐慌
因此正確應對機制為:暫停→呼吸→放鬆→思考→行動
你難以想像呼吸技巧如何助你克服水下外一切困境。當人緊張時,我們總說:「冷靜,深呼吸」——這絕非無的放矢。
今後我們將通過呼吸控制恐懼。只要察覺前述徵兆,立即運用這套方法。
首要恐懼因素:面鏡進水
另一個常見恐懼是面鏡進水導致鼻腔嗆水,害怕眼睛/鼻子直接接觸海水。
雖然課程中教過排水技巧,若仍感不安,我們從基礎訓練開始:
坐在泳池邊或礁石上(腳部浸水),將注滿水的面鏡水平戴好。低頭使面鏡貼合臉部,閉眼用嘴吸氣,鼻呼氣排出積水。熟練後可睜眼練習——雖有輕微不適,但完全可行。
恭喜!現在面鏡進水對你已非難題。
調節器:如何「不用鼻子呼吸」
記得調節器用法嗎?捏住鼻子,你會發現必須用嘴「索氣」。這種感覺正是調節器呼吸的常態,我們很快就能適應。開啓氣瓶後,將咬嘴含入口中,捏鼻呼吸。多練習幾次,你將迅速習慣。
通過大量水下適應訓練,我們能逐步消除恐懼並增強自控力。

實戰潛水:與教練的水下訓練
現在,在同伴協助下穿戴裝備,複習所有水下溝通手勢。在淺水區為浮力背心充氣,用調節器呼吸。嘗試摘下面鏡手持——此時你正睜著眼,鼻腔進水卻仍能用調節器呼吸。
你已準備就緒。運用前述呼吸法,當狀態穩定後下潛至數米深,跪坐海底進行放鬆練習。

切記:警訊出現時,恐懼可能瞬間襲來。這些訓練旨在教會我們在危急時保持冷靜並靈活應對。
恐懼極其個人化,需因人而異處理。但只要理解其機制,我們就能掌控。別放棄! 關鍵在於採用適合個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