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的全球最佳沉船潛點

潛水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沉船之一。這艘保存近乎完好的戰艦艙內,堪稱是二戰時期最壯觀的「水下博物館」——盟軍的彈藥、魚雷、吉普車、BSA與Norton摩托車、輪胎、坦克、火車頭、防空炮等裝備靜臥其中,時光彷彿在此凝結,唯有埃及紅海的海水輕撫這些戰爭遺物。

短暫而壯烈的戰艦生涯

Thistlegorm號於1940年由英國Joseph Thompson與Sunderland Sons造船廠建造,船身全長126.5米,排水量達4,898噸。自1940年4月9日下水之日起,便因歐洲戰事爆發而投入軍事任務。

沉船残骸


Ellis艦長指揮下,該艦僅執行過四次航行。第三次從西印度群島運載蔗糖與烈酒返航後,即奉命滿載軍需物資支援北非蒙哥馬利將軍指揮的盟軍,對抗「沙漠之狐」隆美爾將軍的猛烈攻勢。

由於地中海完全處於德國空軍監控下,最安全航線需繞行非洲,經好望角進入紅海。當艦隊駛入蘇伊士灣時,卻於九月第三週接獲錨泊待命指令。

當時蘇伊士運河通行異常艱難——敵機持續轟炸,加之船隻碰撞導致入口堵塞(兩艘船隻相撞癱瘓航道)。Thistlegorm被迫等待兩週。儘管Ellis艦長認為德軍戰機極少出現在南方海域,德國情報部門卻誤判有英國艦隊(可能包含運載北非部隊的瑪麗皇后號)正駛向運河。

1941年10月5日夜,兩架德軍Heinkel轟炸機從克里特島基地起飛,奉命「擊沉疑似艦隊」。皎潔月光下,它們順利抵達目標海域卻搜尋未果。


 现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返航途中,燃油將盡的機組發現了這艘錨泊的英國貨輪。他們立即調頭,兩枚精準炸彈命中艦橋——其中一枚穿透甲板引爆彈藥艙,造成驚天爆炸。1941年10月6日凌晨1:30,49名船員中有9人罹難。

艦體迅速下沉,倖存者乘救生艇撤離,最終由英軍卡萊爾號驅逐艦救起並遣返至蘇伊士港。

探訪Thistlegorm沉船

如今,這艘9,000噸的戰艦斷裂成兩截,靜臥於30米深的沙質海床上。船首朝北的姿態,彷彿仍在等待穿越蘇伊士運河的許可。

沉船位於Shag Rock東北約5海里處(Sha'ab Ali礁南端,運河南入口)。確切座標:北緯27°42′00″,東經34°05′00″。此處屬遠離礁盤庇護的開放水域,風浪與洋流較強,需選擇海況穩定時方能下錨潛入。


 水下博物馆

該區域常受強勁北向洋流影響,捲起海底沉積物導致能見度降低。因此每當天氣條件許可,幾乎所有潛水船都會蜂擁而至——尤其在春夏旺季,每日清晨即有超過二十艘船隻集結。

潛水員必須沿錨繩下潛/上升。通常由潛導將繩索固定於船體上層結構(水深12-18米處)。由於船隻往來頻繁,自由上升極度危險,且平均深度要求必須進行減壓停留。建議配戴手套與強力潛水燈,以安全探索船艙內的戰爭遺珍。

首次潛水建議

雖非高難度沉船,但船艙內遍布鋒利金屬結構,需具備中性浮力控制經驗。因規模龐大且看點密集,建議分多次潛水探索。首次潛水可專注於向右舷傾斜的船尾區域——觀賞巨型螺旋槳、兩門防空炮、船員艙房與第三貨艙。


 壮观的物体

此處為炸彈直接命中區,在扭曲鋼鐵間可見大量未爆彈藥、履帶坦克、步槍等軍械。30米深度的爆炸核心區外,還能發現被衝擊波拋離右舷30米的火車頭殘骸(原艦載兩台之一)。最後務必沿錨繩返回水面。

第二次潛水路線

這次探索前半部艦體:18米深的船首處,右舷錨鏈向前延伸30米,左舷錨仍懸掛側面。此區域堪稱整艘沉船的精華。

甲板上可見整列傾覆的火車貨櫃與兩枚巨型魚雷。穿過艦橋多個隔艙後,將抵達三層貨艙中的第一艙入口。潛入後可見數十輛摩托車——歷經60年海水浸泡仍保持堆疊狀態且輪廓清晰。

繼續向第二貨艙前進,會發現軍用邊車摩托、卡車、吉普車、數百個輪胎及靴子/制服等裝備。可小心觀察車內細節,但需避免攪動沉積淤泥影響能見度。


 专业潜水员



遺憾的是,潛水時間總流逝得特別快,我們不得不再次沿錨繩上升。

完成這段歷史巡禮後,在進行減壓停留的片刻,仍可最後凝望這艘壯麗沉船,暗自許下重返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