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情況下,自然導向並不可行:夜間潛水、水域間航行、沙質海底等情境... 這些時候大自然無法提供可靠的方位參考,我們必須依賴指南針——這個操作簡單的工具將成為您潛水活動的重要助手。若能結合自然導向知識與此工具,「我該往哪去?」、「如何返回?」等問題將不再困擾您。
本文旨在讓您享受潛水樂趣並安全返航,絕非要您全程緊盯儀器而影響潛水體驗。

指南針類型
指南針是透過磁針指向磁北極的簡易儀器,能讓我們準確移動至目標方位。水下指南針原理與陸用相同,但密封於圓柱形防水盒中並填充液體以抗水壓。
市面上有多種型號,關鍵在於必須配備可旋轉錶圈(方位角環),能將磁針固定於標記間以利操作。多數型號配有「航向指示線」,顧名思義是刻於表面的參考線,協助設定目標航向。

常見款式:
- 無錶圈針式指南針。 最基礎款式。僅含磁針指示北方,無錶圈與航向線。雖價格經濟,但若不想頻繁校對或需在寫字板上記錄航向,不建議用於潛水。
- 帶錶圈針式指南針。 設計類似前者,但增加實用的可旋轉刻度環(錶圈),能固定磁針於北方標記間。優勢在於俯視時(如觀看手錶),磁針能保持穩定不晃動。部分型號配有側邊視窗及航向線。
- 帶錶圈圓盤式指南針。 此類型的整個錶盤可旋轉,盤面繪有指北箭頭。因圓盤晃動不利俯視讀取,需透過側邊視窗觀測。配備航向線與可調式錶圈。
- 數位指南針。 將電腦科技融入水下導航,可預設記憶9組航線,內建計時器、航跡修正顯示等功能... 堪稱水下GPS。雖極其理想,但若不常使用,操作前務必複習詳盡說明書。
在開始潛水前,通常會先於陸地設定返航航向。關鍵在於:水下讀取方位的方式必須與陸地設定時完全相同——些微偏差可能導致數百公尺誤差,視航行距離而定。

多數款式可佩戴於手腕或儀表台,手腕佩戴便於操作,儀表台安裝則更舒適。考量手臂需佩戴的裝備數量... 越來越多人選擇儀表台安裝。
陸地航向設定步驟
若選擇手腕佩戴:將未戴指南針的手臂向前伸直,與身體中軸對齊。將戴指南針的手腕置於肘關節處,使側邊視窗(若有)與眼睛同高,以伸直手臂作為瞄準基準。先將航向線對準目標潛點,再調整錶圈使磁針與北方標記重合。
每當磁針與錶圈標記重合時,航向線將再次指向目標方位。讀取時務必保持指南針與身體垂直,傾斜會阻礙磁針移動導致誤判。
若安裝於儀表台且具側邊視窗,需始終對齊身體中線。
重點在於:水下使用時的位置、垂直度及傾斜角度,必須與陸地設定時完全一致。

水下實際應用
如前言所述,我們絕非要您因過度關注儀器而犧牲潛水樂趣,僅將其作為輔助工具,而非培養成導航專家。
- 點對點導航。 水質清澈時,可將指南針對準海底明顯標記點(稱「a點」),沿預設水面航向前進。您可在出發點與a點間大範圍潛游,抵達a點後再設定「b點」航向。依水質透明度,兩點間可探索區域可能極廣——您需要頻繁校對儀器嗎?實際探索範圍多大?
- 反向航線。 於水面設定目標航向並固定磁針後,可選擇點對點方式前進。返航時只需旋轉180度,使磁針指向南方標記間,沿航向線即可返回起點。
- 方形與三角形航法。 您可能認為此法不切實際,但在探索性潛水時,它們能有效協助返航。方形航法建議選擇易記角度(如360°-270°-180°-90°),固定磁針後按選定方向前進(可結合點對點導航)。建議搭配本刊「自然導向」專題提到的距離測量法。接著連續三次同側90度轉向(左右自選),保持每段距離相等即可返回起點。三角形航法則需兩次120度轉向。

結合自然導向
若您善於觀察,自然界提供的線索將極具價值。即使使用指南針,最理想方式仍是與自然導向結合,確保萬無一失。
相信您的指南針
當您的方向感與指南針指示相左時,在複雜環境下請忽略直覺、信任儀器。它絕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