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海深处,邓拉文号沉船静卧海底,船身覆盖着令人惊叹的海洋生物。沉船潜水本就是奇妙体验,而探索如此古老的船只更添趣味。让我们揭开这艘传奇沉船背后的故事。
超越现实的传说
探索船体外部既安全又轻松;但进入内部则只适合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由于船体倒扣,内部处于完全无光环境且缺乏便捷出口。

直到1978年,以色列潜水员从沉船中打捞出几件瓷器,才为这艘神秘沉船的真实身份提供了决定性线索。
身世之谜
该船由英国纽卡斯尔的Mitchell & Company造船厂建造,属于当时流行的"蒸汽帆船"类型,既能帆力航行也可蒸汽驱动。在当时已属巨轮——长达80米的船身和10米的船宽,可承载1,613吨货物。被伦敦W. Milburn航运公司收购后,专门用于孟买航线。
在它的最后一次航行中,这艘船本应向新兴的印度金属工业运输木材和钢材,再满载棉花、羊毛等纺织品返回利物浦。去程平安无事,1876年4月6日,载着25名船员的邓拉文号从孟买启程返航。
连环失误
4月25日凌晨1点,大副将地平线上的陆地误判为沙德万岛;十五分钟后看到灯光又误认是阿什拉菲灯塔——当时在舰桥的值班水手长对此未加质疑,尽管舵手并未看见灯光,且该灯塔实际位于遥远的戈巴尔海峡。
当船长凌晨3:40登上甲板时,船只已直冲陆地(右舷仅6-7海里处可见),立即向右调整航向反而使船只更靠近海岸。十分钟后,瞭望员警告指挥台发现水中物体疑似浮标,未获回应。当大副和水手长发现该物体时,误判为船只并下令紧急停机。
为时已晚——那个"物体"(实为比肯岩礁石)已无法回避地撞上船体。
尽管立即启动排水泵,但创伤是致命的。上午7点海水涌入引擎室,中午右舷甲板沉没,全体船员弃船,四小时后被阿拉伯帆船救起送往西奈半岛。
事后调查认定船长和水手长负全责:"自4月24日正午至25日凌晨3:50撞船期间,未采取任何措施核实邓拉文号位置,犯有严重玩忽职守罪。"
沉船潜水指南
邓拉文号的外部潜水适合所有级别潜水员,但进入内部则必须具有此类潜水经验,尤其考虑到沉船呈倒扣状态(龙骨朝上)。

沉船残骸分布在沙质海床上,散落着珊瑚覆盖的小型礁石。距礁脉最远的船尾位于28米深处,22米深的船首则紧贴礁基。80米长的船体保存完好,倒扣在17米深的海底,完全被硬珊瑚和软珊瑚覆盖。螺旋桨和船舵是最精彩的外部看点,此处繁茂的柳珊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色彩盛宴。沿着能见度极佳(20米以上)的船体外侧潜行,可在开阔海域一侧看到两根带着桅楼和索具的巨大桅杆,以及躺在海底的烟囱。
内部探索仅限高阶潜水员。可通过船体中部的断裂处(机房区域)进入,必须配备双光源。在此能看到驱动船只的巨大燃煤锅炉。必须严格控制浮力和踢腿动作,否则搅起的沉积物会立即影响能见度。
向船尾内部行进时,还能看到通往甲板的木质楼梯残骸。货舱里仍散落着棉花捆、羊毛等货物残件。多数文物已被1977年首批探索的以色列潜水员打捞。
沉船及周边栖息着丰富的礁岩鱼类,包括拿破仑鱼(波纹唇鱼)、石斑鱼,偶尔还能在深蓝水域看到远洋鱼种如金枪鱼和鲹科鱼类捕食水晶玻璃鱼(贡氏副叶鲷)群——这些小鱼常在沉船残骸中寻求庇护。

切勿错过沉船周围的海床探索(特别是朝向开阔海域的一侧),清晨时分常能看到白鳍礁鲨(三齿鲨)在此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