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非兒戲,因為我國每年都會發生200至400起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案例。這些中毒事件通常是由於混淆或缺乏知識所致。

树上的蘑菇


最容易造成混淆的是那些具有菌柄和菌蓋的蘑菇,以及一些色彩鮮艷引人注目的品種。至於子實體(即其他非典型形狀的物種),需特別注意那些形似大腦或腸道的種類。它們不僅毒性極強,甚至可能致命

尤其要小心致命的鵝膏菌,它生長於各類森林中,極易與普通蘑菇混淆。

 与专家一起收集蘑菇


要判斷蘑菇是否可食用,需對其進行詳細檢查。以下是具體步驟(但建議首次採摘時跟隨真菌學專家同行)。

 层压蘑菇


需重點觀察的蘑菇部位:

1. 子實層。這是蘑菇最受保護的部分,位於菌蓋下方。遠離那些具有片狀或管狀子實層的品種。若呈刺狀或褶皺狀則通常無毒。

2. 菌柄斷裂方式。觀察蘑菇肉質的斷裂形態。若呈纖維狀拉長斷裂,則不可食用;若呈顆粒狀斷裂則安全。

3. 孢子印色調。較難辨別,但若呈白色、黑色、粉紅色或棕色需格外謹慎,尤其是粉紅或棕褐色孢子印的品種。

4. 菌褶排列方式。注意菌褶是向下還是向上生長,以及菌柄是否可拆卸。這兩種情況均存在可食用與有毒品種,需諮詢專家確認。

5. 菌幕。菌幕是蘑菇生長過程中的保護膜,可能脫落或殘留為菌托、疣狀物、菌環或菌網。其毒性需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蘑菇的类型



關於蘑菇的迷思

許多人在採摘時會因以下說法放鬆警惕:

  • 銀器接觸蘑菇後變黑,則蘑菇有毒。錯誤!這並非絕對標準,結果因物種而異。
  • 蘑菇燉煮後湯色變深,則有毒。不正確,同樣取決於物種特性。
  • 切開後變色即表示有毒。錯誤!如紅菇、雞油菌等變色品種其實是無害的美味。

 小蘑菇


  • 動物食用後無恙代表人類也可食用。錯誤!兩者代謝機制完全不同。
  • 鹽或醋醃製可去除毒素。錯誤!毒素不會因此消失。
  • 每年在同一地點採摘的蘑菇必定安全。錯誤!可能出現新的有毒品種。

 有毒蘑菇


切記:務必與專家同行!

*蘑菇分類圖片由納瓦拉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