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適常見於極限運動中,例如跳傘、滑翔傘飛行、登山健行或攀岩時。這類冒險運動如今已成為愈發普遍的活動,雖然能帶來刺激與快感,但也存在風險,因此參與前必須做好準備與資訊蒐集。

高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症狀,以下提供及時識別徵兆的建議,以避免意外發生。
高空眩暈(懼高症)
據統計,超過20%的人在面對高空時會出現眩暈。從陽台或飛機窗戶向下望,會讓某些人恐懼不已,即便是運動員在登山或攀岩時也可能發生。這種頭暈、嘔吐、冒冷汗的症狀(稱為「恐高症」)對許多人造成困擾。

恐高症意為「對高處的極端恐懼」,雖聽來嚴重,但並非疾病,而是一種因害怕從高處墜落產生的焦慮狀態。

研究指出,這種不適感源於創傷經歷(如跌落或其他身體傷害),也可能來自心理層面的創傷。某些案例中,父母的過度擔憂會將此恐懼傳遞給子女。
高山不適(急性高山病)
除了恐高症,登山時身體會因海拔變化產生適應反應,可能導致頭暈或急性高山病(MAM)。儘管每人對高度的感受不同,但約半數登山者會經歷MAM症狀。

主要成因包括缺氧、體內糖分與水分不足,或細胞壓力失衡。高海拔環境下,氧氣稀薄會引發生理失調,例如紅血球增生導致血液黏稠、循環困難。
若惡化可能引發肺水腫或腦水腫,任何症狀皆不可輕忽。
症狀與應對建議
要控制高山症或避免意外,必須密切注意身體異常變化。
高空眩暈常見於跳傘、攀岩、滑翔傘等空中運動,症狀包括頭暈、嘔吐和平衡失調。以下6項建議:
- 避免運動前飲用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有助保持平靜;
- 勿向下俯視;
- 深呼吸並保持鎮定;
- 告知同伴身體不適,冷靜求援;
- 避免頭部突然移動,緩慢調整至舒適姿勢;
- 保持正向思考,勿想像意外場景。
- 海拔4000公尺以上攀登時,每日上升高度建議低於700公尺(單日行程)或400公尺(多日行程);
- 在感到口渴前主動補充水分;
- 避免咖啡、茶等刺激性飲品;
- 勿在極高處長時間停留;
- 若出現症狀,讓患者平躺休息並夜間密切監護;
- 常用藥物如「乙酰唑胺」可幫助適應海拔並利尿,但需謹慎使用並保持充足水分。

切記:任何身體異常都應重視,並依情況採取預防措施!